评论 |《生活在标准中》 殷双喜 2004

如果说,在90年代文化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作品有什么共性的话,那就是那些直指人心的作品无一例外,都在关注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当代人心态与行为方式的变化,以及这种变化与大众传媒的相互关系。

        

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扩散性的艺术探索方向。


电脑时代不只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概念,它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同质化的概念,前者通过无孔不入的广告与影视明星的八卦生活渗入人心;后者通过传媒出版的批量复制,直接导致知识分子的与中产阶级的平庸。电子时代的艺术形象没有原作,也就没有赝品,电脑里生成的形象可以无限复制,都是原作,它打破了古典艺术中原作的手工感、神秘感、权威性和唯一性。这就是原作概念与摹本的消失。


一个标准化的时代已经来临。


标准化就是格式化,就是程序化。从行业标准到市场准入标准,从产品标准到消费标准,从择偶标准到快餐标准,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标准中生活,做什么事都要有个标准。每天有很多人在城市中忙碌,检查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的标准,但生活的目标却越来越模糊,生活的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,我们的疑惑是,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生活?



艺术家高孝午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标准的生活,标准的姿势,标准的微笑,它们与标准的大楼、标准的街道相映成趣,构成我们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标准表情。

   

 

殷双喜 

博士、艺术评论家、中央美术学院《美术研究》杂志副主编